快3下期和值计算公式

杨秀清的作战策略,与后来施里芬计划之奥妙如出一辙,眼光确实不错,但都
栏目分类
杨秀清的作战策略,与后来施里芬计划之奥妙如出一辙,眼光确实不错,但都
发布日期:2024-12-21 11:43    点击次数:129

杨秀清的作战策略,与后来施里芬计划之奥妙如出一辙,眼光确实不错,但都过高估计自己的实力,不把对手当一回事,吃了大亏。

太平天国东王九千岁杨秀清、德意志帝国首席智囊施里芬,无疑都是顶级战略家。他们制定的作战方案很有奥妙,可惜都失败了。

1853年,太平天国定都南京,杨秀清实际负责军政事务。为了巩固太平天国,也为了将来取代清朝,杨秀清便部署接下来的军事行动。

太平天国,与后来的德意志帝国一样,都要面临两线作战困境。能否摆脱两线作战,关系到太平天国兴衰成败,杨秀清这点十分清楚。

德意志,究竟是先打东线的沙俄,还是先收拾手下败将兼宿敌法兰西,统帅部进行激烈讨论,最终采纳施里芬方案。

施里芬设想是,先打法兰西,后打沙俄,西线获胜,东线就没悬念。因为,沙俄虚弱,动员能力很弱,但战略纵深大,德军没必要先打。

先打沙俄,法兰西立刻投入战斗,德军只能两线作战。先打法兰西,两周结束战斗,沙俄都没能完成集结,德军利用强大的公路、铁路运输能力,闪击沙俄,迅速将其击败。

施里芬计划,是闪电战加“时间差”,速战速决与内线机动的典型。杨秀清也是如此,想打出一个绝妙的“时间差”,赢得最后胜利。

东线江南大营、江北大营围困天京,是清军主力所在,战斗力比较弱。但是,两大营采取防守策略,背靠江浙,粮食、物资、弹药补给充足,太平军攻坚战一般,难以摧毁他们。

太平军搞不定两大营,两大营也奈何不了依托朱元璋时代修缮坚固的南京城内太平军。杨秀清可以把二线、三线部队留在城内,精锐进行西征。

西征,夺取长江中上游产粮区,构建天京战略屏障的同时,开辟根据地。一旦长江中上游拿下来,太平天国不但防线稳固,还能彻底控制南方,然后摧毁两大营。

为了西征能顺利进行,杨秀清派出2万精锐步兵北伐中原,让林凤祥、李开芳直捣燕京,牵制北方清军南下。

蒙古骑兵、八旗骑兵被林凤祥牵制,两大营又走不开,长江中上游无疑就是太平军的乐园,可以轻易拿下。因为,杨秀清看来,长江中上游各地没啥清军,战斗难度不大。

两线作战,乃兵家之大忌,杨秀清、施里芬都尽量避免,却没能成功。施里芬的后继者小毛奇修改了方案,轻视了法兰西,杨秀清则过于轻敌。

小毛奇修改方案,西线被削弱,不足以速战速决。更糟糕的是,枪炮配合堑壕,在一战时代是难以攻破要塞,坦克、飞机出来之前,进攻一方都吃亏。

马恩河之战,德军速战速决计划失败,施里芬计划破产,德军陷入两线作战困境,被强大的协约国耗死。

杨秀清大意,同时开辟湖南、湖北、江西、安徽多个战场,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,又搞出糟糕的添油战术,西征虎头蛇尾。

太平军攻克城池,谁来防守?兵力不足,只能据守大城市,中小城市得而复失,也压根没想过防守。广大农村地区,太平军更是奈何不了,士绅不配合。

分散使用兵力,结果是太平军很难在西线打出一场歼灭战,也无法开辟一块稳定且广大的根据地,作为西征前敌总部,战争进入相持状态。

1854年,湘潭之战,宣告杨秀清速战速决与添油战术计划破产。湘军,本应该被太平天国消灭在萌芽状态,但杨秀清分散使用兵力,给个湘军成长的土壤。

湘潭之战后,曾国藩转入反攻。与此同时,两大营清军实力增强,尤其是得到广东“红单船”水师协助之后,更是如虎添翼。

太平天国水师,号称战船一万艘,实则是一堆民船凑数。红单船水师,牢牢控制长江,截断天京粮食运输线,杨秀清多次天父下凡,让民众外出找食物,减轻城内压力。

江南大营、江北大营、红单船在东线,湘军在西线,同时向太平天国发起进攻。杨秀清多次内线机动,在各大战场来回抽调兵力,虽说连战连捷,却没能打成歼灭战,而是击溃战。

进入相持阶段,太平天国与清朝在国力上没法比,太平军运动战优势发挥不出来,而是陷入与清军的攻防战,双方拼消耗。

两大营,深沟高垒,采取守势。胡林翼革新后的湘军,从武昌之战开始,进行所谓的“结硬寨,打呆仗”,凭借水师、后勤优势,与太平军死磕。

太平天国战争与一战,都是典型的堑壕与堡垒战术,在武器没有出现质的飞跃之前,很难在短时间内结束战斗,九千岁杨秀清、万岁威廉二世都吃了亏。

两线作战,太平天国、德意志帝国都吃不消,被对手拖垮。德国出现十一月起义浪潮,威廉二世逃之夭夭,一战结束。

太平天国则是天京事变,杨秀清终究为自己的嚣张跋扈买单。天京事变,太平天国元气大伤,灭亡倒计时。

从战略布局角度看,杨秀清的方案,与后来的施里芬计划异曲同工。但是,太平军、德军,都高估了自己,瞧不起手下败将,结果被手下败将拖住,成了输家。



  • 上一篇:没有了
  • 下一篇:没有了